11名內(nèi)地各省市高考最高分的考生,申請入讀港大時被拒絕?!盃钤眰兊恼坳辽硨υS多國人來說,多半有些意外。因為照內(nèi)地多年來的招生經(jīng)驗,各省區(qū)市的高考狀元,完全可以以“美女拋繡球”的姿態(tài),任意挑選名牌大學上。 各高校也為吸引“狀元”進校,招數(shù)迭出。今年中山大學為將廣東省高考“三料狀元”黃仲強留在該校,開出了許多優(yōu)惠條件。 港大拒收“狀元”的理由是:港大對申請人的成績跟面試表現(xiàn)同等重視,以免出現(xiàn)“高分低能”學生,校方主要考慮學生的英語能力、潛質(zhì)、能否適應本港生活,以及對香港是否有貢獻等,港大不會收錄“書呆子”。 港大的選才標準應引起內(nèi)地爭搶“狀元”的高校深思,也再一次拷問了教育部門提倡數(shù)年的素質(zhì)教育之成效。 給學生減負,改革應試教育在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喊了好些年頭,可“高考狀元熱”至今仍沒有降溫,分析其原因,除了中國歷史上,因科舉而形成的“狀元情結(jié)”依然在影響我們外,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:在優(yōu)質(zhì)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,人們將第一名,這個在眾多同齡人的考試競賽中跑到最前面的青年,異化成一個符號,一個代表成功、幸運、前程似錦的符號,而其作為一個可造之才的普通人身份被淡化了。 中國人的“狀元夢”做了上千年,狀元是讀書人的最高目標,“春風得意馬蹄疾,一日看盡長安花”,道出了狀元的風光和榮耀??墒菑乃逄崎_始,中國科場產(chǎn)生了成百上千的狀元,真正名垂青史的狀元所占比例很小。今天無論是公眾,或是高校的招生人員,他們未必不知道考上第一名的,不一定會比第二名,甚至第十名、第二十名更優(yōu)秀,更有出息。但是他們還要樂此不疲地為“高考狀元熱”推波助瀾,從一定程度上可看出我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浮躁的一面。高校將多少省市的“高考狀元”入其囊中,作為顯示其辦學質(zhì)量、名望的一桿標尺;中學也將該校有考生成為“狀元”作為教學的巨大成就和榮譽宣揚;公眾特別是家長則將“狀元”作為寒窗苦讀一朝成名的范例。 人們并不關注“狀元”們的未來怎樣,他們是否真的能成才,更關注的是“狀元”兩字的公關效果。 追高分、捧“狀元”之風,教育行政部門早就看到了其對人才培養(yǎng)的負面作用,幾年前提出了素質(zhì)教育的理念,并連年在高考前提醒媒體不要炒作“高考狀元”。但現(xiàn)在看來效果并不理想,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,其遞進層次及目標和古代科舉相似,讀小學是為了進一步讀中學,讀中學是為進一步讀大學,再到碩士、博士,越往上走說明越成功。正如童生是為了進學考秀才,秀才目標是考舉人,舉人目標則是中進士,中進士的人則希望自己是探花、榜眼、狀元。而選拔機制是多年不變的,考分上見高低,分越高被重點大學錄取的機會越大,這樣的選拔標準已經(jīng)影響到碩士生、博士生入學考試。這種選拔機制不改變,這種考試文化不改觀,很難能要求金字塔底端的小學、中學有真正的素質(zhì)教育呢? 要給“狀元熱”退燒,實行真正的素質(zhì)教育,則必須改革我國現(xiàn)行的高考制度,設計對考生更為全面的考查辦法,給高校更大的自主權。給高校自主權的同時要保證高考錄取的公平公正,則要改革整個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,淡化行政部門對高校的評價,更注重人才市場和社會輿論對其辦學質(zhì)量和聲譽的反饋和評價。只有如此,當我們出現(xiàn)像當年清華錄取數(shù)學零分的吳晗,港大舍“狀元”而取其他的考生等類似現(xiàn)象時,才不會被視為有黑幕存在,而可能被看做是對本高校聲譽和發(fā)展負責的遴才之舉。 |
|本地廣告聯(lián)系: QQ:905790666 TEL:13176190456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汶上信息港
( 魯ICP備19052200號-1 )
GMT+8, 2025-5-14 22:09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